“二月二龙抬头” 你还知道哪些民俗呢?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犁破新土,杨柳吐翠,万物复苏。龙抬头,又叫做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代表着这片东方的土地上,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蛰伏生物从冬眠中醒来,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迎龙求雨,祈盼丰收。

“二月二”为什么是“龙抬头”?

“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

古人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划分为四组,按照它们大致的模样,“四象”就产生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难看出,东宫7宿正是被想像成一条巨龙。

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接近子夜时分,代表“龙爪的星宿也现身了,这就是“龙抬头”。又恰逢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后来便衍生出“春龙节”等种种说法。

“二月二”有哪些民俗?

中华大地,习俗众多。南北不同,各有特色。除了龙抬头,剃龙头外,这一天其实还有这一些。

祭祀土地神

在南方,人们都会在这天祭祀土地神,虔诚祈祷保佑这一年,春来麦禾茁壮,秋到五谷丰登。

炒金豆

龙王违抗玉帝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被玉帝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立下碑文: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于是,家家户户都为龙王炒起玉米,爆开了的玉米花,形如金豆,向玉帝祈祷。玉帝有感于此便放出龙王,继续为人间兴云布雨。所以就有了二月初二这一天,炒金豆的习俗。

引钱龙

在华北,人们会选择一棵大树,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把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大家把这叫做引钱龙。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再者,龙来了,害虫就躲起来。

不做“针线活”

在这一天,苍龙要抬头观望天下,大家怕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所以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大家在起床后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祈求家里消除虫害。

做“豆面卷子”

满族人家前几天就会开始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还要把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这就寓意为“龙抬头”。

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除了这些习俗,这一天的所有,都要和“龙”产生联系。吃猪头肉称“挑龙头”,吃面条是“扶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是吃“龙子”,春饼又称“龙鳞饼”......

龙抬头,是节日的欢庆,是万物的更新,是一年的复始,更是人间的希望。

有关二月的诗词

二月初二

作者:白居易

二月初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采桑子·阳和二月芳菲遍》

宋·晏殊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

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

何人解系天边日,占取春风。

免使繁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浣溪沙》

宋·晏几道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

渭城丝雨劝离杯。

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

凤楼人待锦书来。

《浣溪沙》

宋·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

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

晚秋霜霰莫无情。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偶成·其二》

元·王冕

二月江亭野色明,杨花飞散雪盈盈。

盐烟半入海气白,风雨忽来溪树鸣。

离思厌听孤语燕,客情无奈乱山青。

明朝又上长安道,却望咸阳旧帝京。

(均选用新华社资料图)